作为福特级的二号舰,它原定2024年服役,如今交付日期已推迟到2027年7月。这艘号称能搭载75架五代隐形战机的海上巨无霸,究竟有何特别之处?

“肯尼迪”号的建造始于2015年,当时美国海军在弗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造船厂举行了钢板切割仪式。这个造船厂是美国唯一能建造核航母的基地,工人们在此前已经完成了首舰“福特”号的建造。
建造过程采用模块化施工,先将舰体分成多个超级分段同时建造,最后像拼乐高一样组装。2019年10月,这艘排水量超过10万吨的巨舰在彩带飞舞中下水。但下水只是开始,后续的舾装工作才是真正的挑战。
疫情导致供应链中断,熟练工人短缺,新技术测试问题频发——这些因素让交付时间一推再推。从最初的2020年交付,到2022年、2024年,最终定在2027年7月。

“肯尼迪”号的造价堪称天价。最初预算114亿美元,如今已飙升至近130亿美元(约合940亿元人民币)。这个数字什么概念?相当于每分钟烧掉2.5万美元,或者说是用百元大钞铺满38个标准足球场。
费用超支主要来自三个方面:新技术研发占大头,电磁弹射系统比传统蒸汽弹射贵了3倍;通货膨胀推高了材料和人工成本;而疫情导致的工期延误,每天就要多花600万美元。
这还只是建造费用,未来50年的全寿命周期成本预计将超过2500亿美元,足以建造10艘新型驱逐舰。

从纸面数据看,“肯尼迪”号确实配得上“领先20年”的评价。它采用新一代A1B核反应堆,发电量是尼米兹级的3倍,足够10万户家庭使用。电磁弹射系统每天可完成160次弹射,比蒸汽弹射效率提升25%。
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航空联队配置:最多可搭载75架F-35C隐形战机和X-47B无人机,配合双波段雷达,能同时追踪上千个目标。俄罗斯专家评估认为,其综合战力是现役航母的2-3倍。
但光鲜背后暗藏隐患。根据美国国会报告,电磁弹射系统的故障率比设计要求高出6倍,先进拦阻装置测试时屡次出现问题。这意味着在最需要起降战机的关键时刻,这套系统可能“掉链子”。

“肯尼迪”号就像个矛盾综合体:一边展示着美军的技术优势,一边暴露着军工体系的软肋。它确实在技术上领先其他国家的现役航母,但可靠性问题和高昂成本也制约着实际战斗力。
“肯尼迪”号能否真正成为海上霸主,2027年交付后的表现将给出最终答案。而在它身后,中、英等国的航母计划正在加速推进,这场海洋争霸赛,才刚刚开始。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