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

稀土的漩涡

十几个小时前,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·贝森特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宣布:中美已就一项“非常可观的框架协议”达成共识,双方未公布具体成果,但同意继续沟通。

十几个小时前,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·贝森特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宣布:中美已就一项“非常可观的框架协议”达成共识,双方未公布具体成果,但同意继续沟通。

稀土的漩涡

对普通人而言,这不过是早间新闻里又一条晦涩的国际要闻。但美国超市里的智能手机,欧洲人家中的电动牙刷,还有正在充电的特斯拉汽车,都在这场洽谈的影响下,暂时躲过了断供危机。

稀土,已然成为2025 年全球科技的风暴之眼。看似今天按下了休止符,不过是博弈期的短暂平衡。稀土所蕴含的战略价值,随时可能在产业链掀起巨浪。那么,这个席卷个人生活与国家的漩涡,究竟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成形的?

稀土的漩涡

80后小明,从小就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。因为别人家只有黑白机的时候,他家就托人买回来一台21英寸的松下彩电,后来又添了卡拉OK机,街坊们都爱去他家唱几句,同学们也喜欢围在小明身边,借用他的电子计算器和索尼随身听。

这些大小朋友可能不知道,被追捧的“洋货”里,藏着一种本土矿石,那就是稀土。

展开全文

所谓稀土,并不是一种稀有的土,而是钕、镨、铕、铽等化学性质相似的金属元素的统称,是现代电子、磁材、荧光材料等的必要元素。

稀土的漩涡

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,全球电子工业正经历爆发。日本凭借彩电、录像机等抢占全球市场,美国则在计算机、汽车电子领域加速突破,而这一切的隐形基石,就是稀土。

这一时期的中国,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稀土储量,但国内电子工业刚起步,缺乏消费电子终端的品牌能力,只能卖原料、买成品,在产业链底端仰望那些贴着“Made in Japan”的高端电子产品。

稀土的漩涡

也是从此时开始,全球稀土供需,呈现出极端不均衡的格局:中国掌握着资源,内蒙古包头的白云鄂博矿(Bayan Obo)产量丰富,位于江西、广东、福建等地的稀土矿,则因为富含中重稀土(如镝、铽、钇),适合制造荧光粉、激光材料,日本成为最大进口国,再制成索尼、松下等高利润产品,返销中国。

我们挖出的土,变成了别人的芯,在电子工业崛起的时代大潮里,这段早期就不平衡的供需关系,把矛盾埋进了产业深处。

稀土的漩涡

2010年秋的东京,一位日本主妇逛街时发现,超市里的液晶电视(LCD),丰田4S店的汽车,要么涨价,要么停产,店员鞠躬解释:零件断供,厂家发不出货了。

这场看似偶然的生活不便,其实是稀土暗流浮出水面的拐点。

此前十多年里,表面的平静下,资源消耗、环保代价与技术垄断的矛盾,早已在稀土产业的深处翻涌。2000年代中国稀土出口占全球80%~90%,但利润不到10%。这些白菜价贱卖的稀土,大多是用绿水青山换的。

就在矿区附近,河流污染、耕地减产、重金属超标,不少孩子喝了被污染的地下水,长出泛黄的氟斑牙,那些年屡屡见诸报道。

于是2004年起,中国开始攥紧稀土的绳子:先是实施开采总量控制,每年增产不超过8%;2006年修订《矿产资源法》,首次明确稀土战略资源的地位;2009年又出台出口配额制度。2010年9月,中日钓鱼岛争端升级,中国实质性暂停对日稀土出口。

稀土的漩涡

这一停,依赖中国稀土的海外产业瞬间慌了。

最先受冲击的是原材料价格。全球市场上,氧化镨钕不到一年时间,从20万元/吨升至124.9万元/吨。日本企业的成本上升,更致命的是停产恐慌。于是日本紧急寻找新的海外供应源,派人去澳大利亚、越南找矿。

可跑了一圈才发现,这些国家要么产能不足,要么缺乏加工技术。因为稀土不是挖出来就能用的,得经过上百道化学工艺分离提纯,比如离子型稀土连续浸矿技术、高纯稀土氧化物制备工艺等。此后,日本产学界持续探索稀土回收、稀土提取等技术,但都没能大面积铺开使用,目前重稀土高度依赖从中国进口。

2010年的这场断供,让稀土漩涡彻底浮出水面。它逐渐把工厂、终端企业、全球消费者、政府、股市等产业链上的各方角色,都裹挟了进来,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。

稀土的漩涡

2025年10月,中国对稀土实施新一轮出口管制,全球供应链骤然震荡。这不是2010年对日断供的简单重演,相比十五年前,这一次稀土引发的风暴格外猛烈,美国股市震感明显,美国政府的态度也更为强硬。

为什么这一次,稀土漩涡会掀起如此大的波澜?

最根本的原因,是新产业崛起。

AI、5G、新能源、人形机器人……2025 年全球智能科技产业的爆发式增长,这条贯穿高端制造的产业链上,稀土的身影无处不在。它是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的磁材,是14纳米芯片用到的抛光粉,是战斗机身上的高温磁体……中美科技博弈中,稀土的战略价值陡升,成为核心筹码。

稀土的漩涡

与此同时,2025年的中国,早已过了十五年前断供威慑的初级阶段,转向系统性封锁,管控范围从原材料延伸至全产业链核心技术,管控效果更好,因此被限制方的逃逸空间更小,所以反应自然也就更为激烈。而这背后,是中国从稀土资源输出国到掌握主动权的产业升级。

中国稀土的不可替代性,让欧美日的脱钩尝试屡屡碰壁,也将世界拖入一个复杂的漩涡。

美日欧等传统需求国,一方面想重建供应链,推动稀土自给,但发现脱钩谈何容易,本土产能根本无法满足智能科技产业的现实需求。美国重启芒廷帕斯矿,同样遭遇了技术瓶颈,挖出来的矿石还是得运到中国加工。欧盟推出关键原材料法案,开始建立稀土战略储备,但仍然要把矿石运到中国提纯,无法解决高端制造困境。

而缅甸、澳大利亚、印尼等资源国,则被动卷入,有资源无技术,仍依赖中国技术支持,在大国间艰难平衡。

就在今天,中美刚就稀土出口达成共识,矛盾冲突暂缓。很快资本市场就对此给出了反应。这是否说明风暴终结?

协议或许能让风暴暂缓,但智能科技作为战略产业的竞争格局不变,对高性能芯片的管制仍在,那么稀土的战略属性就不会改变,围绕稀土的技术封锁自然也不可能真正放松。

下一次风暴,可能在明年,也可能就在下个月。

稀土的漩涡

从工业时代的彩电随身听,到智能时代的手机AI电动车,稀土早已被消费电子产业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。这场覆盖全球的资源博弈,我们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。

作为个体的我们,既是被时代浪潮裹挟的亲历者,也是推动浪潮奔涌的参与者。虽然普通消费者难以触及稀土开采、分离提纯等上游环节,但在终端消费市场的每一次选择,都可能成为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的蝴蝶翅膀。

比如在购买电子产品时,选择具备稳定供应链的产品,本质上是在为中国稀土产业的主导权投票。

20世纪,日本凭借家电产业崛起,而今天中国正主导智能产业,二者都离不开稀土。所以,你所使用的一部国产智能手机、一次本土AI服务,都在为中国新兴产业积累优势,也让全球稀土产业的天平,向着更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。

你我的每一次选择,都是组成稀土漩涡的一滴水。

稀土的漩涡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022zpw.cn/48223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